“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强调要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疫情影响下,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从国际看,疫情冲击造成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同时要看到,面对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我国迅速果断采取超常规的防控举措,不仅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而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经济重启取得积极成效,3月份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正在逐步好转,应对疫情还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这充分表明,中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